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 正文

【喜迎二十大 育人正芳华】在科研领域里扎根沃土的引领人---记桂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朱万旭

作者:李明霞   编辑:林宝唐   发布时间:2022-09-09 16:59   阅读次数:[]



仰望星空,逐梦“天眼”;无路可退,奇迹终成。科研的征途路上,他瞄准科技前沿,助力国家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立德树人的路上,他不忘初心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好青年...

——题记

朱万旭,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现任广西智慧结构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副秘书长,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年朱万旭从清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广西,近20年生产一线的科研实践,2015年走进高校教书育人。他秉持着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在科研事业上勇攀高峰,带领团队开拓创新,力争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下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科研难题;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持以德施教,言传身教,使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让道德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他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评首届以及第五届“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第二层次人才。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殊荣,不仅见证了他春夏秋冬的辛勤耕耘,也为他在科研领域赢得了远比金杯、银杯更珍贵的口碑。

一、不忘初心坚守,扎根广西建设

1997年朱万旭从清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广西,近20年生产一线的科研实践,2015年走进高校教书育人。他长期潜心从事锚固结构相关研究,预应力锚具与拉索等联接与锚固系统是工程结构的生命线,性能和安全系数要求非常高,过去国内重要工程往往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购买国外产品。2008年以前,我国的每个核电站需要花3000万左右进口法国的预应力锚具;从2000年开始,朱万旭同志将研发高性能的联接锚固系统当成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发,逐步在技术水平跟上了国外同行,不仅实现了上述两者的国产化,同时费用方面也大幅度降为800多万和1000多万,2008年以后,由朱万旭同志主导研发的“核电工程用预应力锚夹具”在方家山、福清以及海南昌江等核电建设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这标志这辈国外公司长期垄断的核电用预应力锚夹具产品的市场壁垒被成功打破,对于广西乃至国家核电事业来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勇于开拓创新,成就国之重器

朱万旭同志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仅仅跟随是不够的,要敢于开拓创新,力争国际领先水平,秉持着这样的初心,攻克下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科研“尖端”。“中国天眼”反射面支撑索网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的索网体系,其反射面面积约30个足球场大,技术难度不言而喻,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贯穿索网的设计、制造及安装全过程。而该工程对拉索疲劳性能的要求相当于规范规定值的2倍,国内外均没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或资料。索网的研制工作经历了“失败—认识—修改—完善”的过程。最终,朱万旭同志带领团队完成了技术攻关,使“中国天眼”工程避免采用造价高达6亿多元的日本碳纤维拉索,为国家节约至少4.8亿元成本。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其桥梁墩台采用预制承台及墩身节段拼装工艺,必须使用特大型的预应力高强螺纹钢筋联接锚固体系。朱万旭同志带领研发团队历经两年的艰苦攻关,完成研制并成功应用,该体系在国内的运用,打破了国外大直径预应力高强螺纹钢筋及其锚固体系的垄断,填补了国内大直径预应力高强螺纹钢筋及其锚固体系的空白。

三、立足教师本职,不忘初心育英才

朱万旭同志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坚信培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从企业到高校工作以来,始终站在教育教学一线,坚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结合工程实践讲解授课内容,开设多门应用研究型课程,深得学生的好评。主动担当2018年实验班的班主任,从大一开始点拨引导学生,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重点带领、指导大学生们科技创新、培养其创新能力。

朱万旭同志一直秉持科学研究可以支撑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而教学活动中教学经验的积累、与青年学子的交流又可以促进科学研究,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理念和初心,鼓励学生开拓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他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组队参加全国主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2项、广西金奖3项、银奖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金奖2项、银奖1项;“创青春”启迪控股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1项。

四、瞄准科技前沿,助力国家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朱万旭同志依托广西区科技厅认定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区重点建设学科——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以及特聘专家设岗单位——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公司组建了企业高校联合的创新研发团队,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创新团队自组建以来,推进学科交叉研究,推进工程结构联结锚固件耦合“神经系统”,引领向智能化创新升级,提高了合作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盈利水平,特别是对于推动企业外向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近年来,朱万旭同志主持研发了500MPa超高应力幅耐疲劳拉索,创新了拉索锚固单元的耐疲劳设计,使得桥梁等工程拉索系统的疲劳性能不但满足国际标准,而且攻克了500米口径天文望远镜建造的超高索疲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使我国预应力锚固技术和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为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负责了望远镜支持索网施工,得到了同行肯定。2018年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项目“自感知预应力锚具和拉索产品及其状态评估系统的研制和产业化”,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衡阳东洲湘江大桥等工程项目,合同总额已达2600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渐显现。主持“大型混凝土构件拼装连接系统的关键技术”的项目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城市桥梁、风力发电塔和体育场馆等工程领域,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大。

近年来,朱万旭同志共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参与编写著作2部,主持编写本科教材3部。主编了交通部行业规范《挤压锚固钢绞线拉索》(JT/T850-2013)和参与修编了国标《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15),共同促进行业进步。

中国天眼的总工程师——南仁东老师在索网建成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路可退,奇迹终成”。南仁东老师的这句话让激励着朱万旭同志在科研的征途上奋勇向前,在育人的大道上辛勤耕耘,以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去追求,以更骄人的成果回报社会,勇攀新的科学高峰!